文化故事

CULTURAL STORIES

我们是兄弟姐妹

日期:2024-06-01 点击:18074

        2024年2月14日(正月初五)凌晨4点,从松龄东路81号鲁泰集团大门口探出两道明亮的汽车灯柱,一辆大巴车缓缓驶出,打破了黑夜的沉静。当人们还沉浸在春节家人团圆、欢乐祥和的氛围中,公司又一批外派员工,已经踏上了远赴海外的新征程。

        经过15个小时的路程颠簸,晚上7点大家又进入了那再熟悉不过的厂房,仿佛感觉还是在家里,然而这里却是在5000多公里外的异国他乡。来不及过多的思索,大家搬行李,安置好一切已经是晚上8点多,简单吃上几口饭,像往常一样晚上9点准时要和家人联系,给家里报个平安。

        宋姐,小儿子刚满一周岁,大儿子刚上二年级,根据工作需要,她义无反顾地选择外派。每次她离开时都选择在凌晨,在孩子睡梦中,她搂着孩子睡熟,生怕孩子醒来,经历那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泪人场面。看着熟睡中的孩子,她忍忍心,亲吻了一下,眼眶噙满了泪水,心里也充满了不舍,但依然头也不回,拿着行李,匆匆而别。 视频对面,一个稚嫩的声音传来,“妈妈你骗我,你不是说不走了,我再也不理你了,你是个坏妈妈”,此时,谁又能感受到作为母亲的那份愧疚、那份不舍、那份牵挂……

        王姐,小女儿刚刚上幼儿园小班,平时孩子特别依赖她,第一次外派,孩子醒来后找不到妈妈,好几顿不吃饭,哭着闹着要找妈妈。为了让孩子安心吃饭,每次孩子吃饭的时候,王姐就通过视频陪孩子一起吃饭,看着屏幕,近在咫尺,却远在天涯,她多想能抚摸一下孩子的脸颊,能喂孩子一口水、一勺饭,给孩子擦一擦小嘴巴,泪水不知多少次湿润了眼眶……

        他(她)们在家也是父母的孩子,也是孩子的父母,他们也想家,也想父母,想孩子,但他们从未有过怨言,一直默默的坚守在鲁泰海外生产基地的各个工作岗位上。

        阿直个子不高,外表憨厚,如果不是开口说话,你绝对会认为他是一个中国人,但实际上他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外国人。在海外生产基地成立的第二年,阿直就加入到了这个大家庭 ,一干就是十年。他操着一口不很标准的中国话,但说的最棒、最标准的一句中国话是“我们是兄弟姐妹嘛”。这还得从他的工作说起,他负责环保和中方员工的证件办理工作。2020年新冠疫情全球爆发,这给他的工作带来了很大挑战。原本当地即可办理证件,疫情期间他需要逆行而上,到千里之外的首都,甚至边境办理,当时沟通不畅,层层设卡,时常吃闭门羹。在出入境管理严格限制的时候,能保障外派人员顺利出入国境,这无疑是对外派人员最大的慰藉。

       除此之外,他还是第一个主动请缨做核酸检测的非医护专业人员。“三就地”期间,有2000多名员工需要进行核酸检测,当时只有一名医生,工作很难进行。在他的带领下,一共有6名员工报名,由医生紧急培训后就立即上岗。这样一干就是112天,有人问他:“你家里有1岁多的孩子,还有年迈腿脚不便的老人。你怎么不回去看看他们呢?”阿直眼神坚定说道:“我也很想我的家人,但正如中国有句话‘舍小家为大家’,现在正是缺人的时候,总要有人来干。”对此,中方员工对阿直的敬佩之情又增添了几分。在他回家时,停放在车棚三个多月的摩托车,载着中方员工的礼物和祝福发出了欢快的轰鸣声,也宣告了这一段艰难且难忘时光的结束。

       这些年,阿直对这份工作十分珍惜。他经常主动帮助中方员工,每当大家向他道谢的时候,他总会憨厚的笑着说:“我们是兄弟姐妹嘛”。日常工作中,他也确实做到了把每位员工当成家人,把鲁泰当做家。

       有这样一群人,为了鲁泰事业跋山涉水不远千里来到水土不服的异国他乡。语言、气候、饮食、风俗习惯,不但没有阻挡他们前进的步伐,反而更加坚定了他们奋斗的决心;有这样一群人,他们虽然不懂中文,也没有去过远在中国山东的鲁泰总部,但是他们同样热爱着鲁泰这个大家庭,默默地为鲁泰事业贡献着力量。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——鲁泰人。